新聞評析-SONY找產能 購併風險高、投資大
加強與三星合作 則恐終端競爭壓力更大、姿態
要更低---20050921電子時報
雖然SONY公開表示,希望藉購併其他TFT LCD面板廠,或加強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作,以確保後續日益增長的LCD TV面板需求,不過由於SONY需要的是能夠供應LCD TV面板的產線,因此至少是需要五代以上的生產線,倘若要買台灣面板廠的生產線,難度其實是要比與三星繼續合作要來得高。不過三星近來在LCD TV銷售上,已經逐漸迎頭趕上SONY,SONY後續是否還能與三星合作恐怕變數頗多。
近來台灣面板廠合併議題炒得火熱,但雖然外電報導,SONY公開表示希望購併其他面板廠,不過台灣面板廠中,目前能大量供應LCD TV面板的,也僅有友達(2409)、奇美電子(3009),而友達與奇美原本就是SONY的面板供應商,但友達、奇美規模龐大,虧損的SONY要購併並非易事。華映(2475)與廣輝(3012)的六代廠尚在起步階段,且單獨出售產線的可能性也不大,瀚宇彩晶(6116)的五代線與日立(Hitachi)技術合作,因此要售予SONY的可能性也不高。
三星與SONY合資成立的七代線S-LCD,已經於2005年3月底開始量產,而由這條七代線供應給SONY的32吋LCD TV面板,也已經從7月開始銷往北美市場。S-LCD七代線月投片產能規劃為6萬片,10月達滿載,因此目前SONY可以確保年底有3萬片基板的大尺寸面板月產能供應。而三星後續自行獨資興建的第二條七代線產能規劃更為積極,第一階段4.5萬片將於2006年4月開始量產,第二階段再加碼的4.5萬片也將於2006年下半進入量產。
事實上從三星與SONY既有的合作關係來看,雙方已有一定合作默契,加上三星第二條獨資興建的七代線投資規模超過40億美元,所需的資金額度十分龐大,因此倘若SONY後續再與三星繼續合作,對三星來說,一來可以分擔投資風險,二來有穩定客源,加上目前三星與SONY仍持續合作開發產品,對於雙方合作關係的持續也有好處。
不過,三星本身亦有自有品牌的LCD TV,倘若從下游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三星和SONY兩家公司之間,仍存有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根據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統計,2005年第二季三星LCD TV的銷售額,已經勝過SONY,奪下第一名寶座,市佔率達9.9%,而第一季原本第一的SONY,第二季排名則跌至第三。所以三星在品牌、研發、創新上的進步,已經逐漸追趕上SONY,因此倘若SONY想跟三星合作,姿態可能還要比先前擺得更低。
新聞評析-貨源不穩、SONY跳腳 購併或增加
外購 均點亮台面板廠光明燈---20050921電子時報
外電報導指出,SONY電視部門總裁Makoto Kogure表示,為了讓TFT LCD面板供貨來源無虞,並促使終端產品的成本降低,SONY將不排除購併其他面板廠。而消息一出,無外乎替近期在合併議題鬧得沸沸揚揚的台灣TFT LCD面板廠,點亮一盞新的光明燈,而相關業者也認為,台廠進一步取得與SONY合作的機會將相當大,且後續觀察的重點,除了SONY是否會比照康寧的下單模式,與台廠配合外,台灣面板廠何時發行新的ADR,將成主要觀察指標。
業者表示,SONY為了振興液晶電視(LCD TV)銷售,如何強化面板的供貨來源將成當務之急。
而由於SONY再與韓系面板廠合作的機會不大;且SONY在日本當地能尋求的面板貨源也有限,除了夏普(Sharp)因與SONY的終端產品直接競爭,因此供貨給SONY面板的機會不大外,IPS Alpha由於月產能1.5萬片規劃小、未來將供貨日立(Hitachi)、松下(Matsushita)、東芝(Toshiba)3大合資母公司,且須待2006年產線才會開出,因此與其合作的機會也不大。
此外,若SONY直接在日本或赴大陸設立面板廠,產線最快也將在2年後才能開出,且同時需面對良率提升、人才尋覓、零組件配套及龐大資金等問題,同樣緩不濟急;而大陸面板業者現階段仍難成氣候,在此情況下,最快速的方式,應仍是提高對台採購或更進一步與台灣面板廠合作。
過去SONY與三星合資成立的S-LCD,其七代線投產一度面臨延遲量產及良率提升的問題,此外,韓籍分析師金美敬表示,日前也曾傳出三星電子內部抱怨,由於S-LCD產能需分一半給SONY,兩家廠商在終端市場又有競爭關係,難免讓三星電子內部頗有不滿;加上SONY欲在液晶電視市場突圍,必須更加掌握佔液晶電視成本3~4成的面板供應鏈,以降低成本,因此SONY加碼來台尋求面板廠的合作,甚至談論購併等情事,將相當值得期待。
業者也推估,若SONY考慮直接購併面板廠的策略屬實,如此對台廠而言,將有兩項可當成觀察指標。
其一,若SONY欲以購併的方式增加其掌握液晶電視面板貨源的強度,台廠包括奇美(3009)、友達(2409)、廣輝(3012)、華映(2475)等,都將是SONY可能的選擇。而由於友達、奇美等的股本不小,SONY欲全數吃下恐不容易,因此SONY除非選擇華映、廣輝等廠商,否則選擇以入股的方式與台廠進行合作,也是可能考慮的方向之一。
而礙於台灣金融法規的限制,使外資透過ADR的方式投資台廠,將是較好的選擇。因此,後續台灣面板廠發行ADR時,是否成為SONY出手的時機,將是觀察的重要指標。
第二,過去玻璃基板廠康寧與台面板廠的合作,多採簽約的方式進行;而對SONY而言,為確保面板貨源,並降低面板取得成本,若比照康寧模式,採先預付款項、預定產能以穩定供貨關係,也是可能發展的方向。
SONY液晶電視低價襲台 推出5.99萬元32吋產
品 目標搶下台灣市佔冠軍---20050921電子時報
台灣新力(SONY)宣佈將在台灣推出3款32吋、40吋液晶電視(LCD TV),液晶電視品牌BRAVIA正式登台;其中S系列32吋液晶電視於9月底在台上市,售價為新台幣5.99萬元,目標搶下台灣液晶電視市佔冠軍。
台灣新力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總部總經理織田博之(Hiroyuki Oda)表示,評估台灣銷售比重最高的尺寸為32吋,因此引進32吋液晶電視,11月V系列32吋、40吋液晶電視也將在台上市,採用S-LCD七代線面板、在日本(Inazawa)工廠生產。
織田博之指出,2005年台灣液晶電視市場成長快速,就7月市場狀況來看,液晶電視佔整體市場銷售量的比重已達30%,銷售金額更達40~50%;預估2005年台灣液晶電視銷售量約為20萬~25萬台,2006年台灣液晶電視銷售可望一舉超越映像管電視(CRT TV),達到40萬台以上的銷售數字,市場銷售比重將近50%。
對於全球液晶電視市場,SONY集團家用電子網路公司薄型電視事業部門長宮川均表示,全球每年1.4億台的電視市場中,預估2005年液晶電視銷售量將達到1,900萬台,2006年更將躍升至3,000萬台;SONY 2005年液晶電視的出貨量約250萬台,2006年銷售量可望倍增,達到500萬台。而SONY在積極的價格策略之下,希望持續推升市場佔有率,在日本能夠以30%市佔率搶下冠軍寶座。
關於SONY在薄型電視產品的規劃上,宮川均表示,由於CRT時代WEGA品牌相當強勢,為了凸顯液晶電視的新時代,決定推出全新的BRAVIA品牌。而20~50吋的產品線都將推出液晶電視,50吋以上的產品則搭配背投影電視(Rear-Projection TV),至於電漿電視(Plasma TV)事業則將縮小經營規模。
在液晶電視(LCD TV)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之下,SONY也大動作展開其低價產品線的佈局;其中S系列32吋LCD TV於9月底在台上市,售價為新台幣5.99萬元,目標搶下台灣LCD TV市佔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