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年終分紅 傳產業高歌 電子業低吟
編者按:
在台灣傲人的資訊科技成就下,電子股成為台股重心,甚至一度是當紅炸子雞,這種暴發的過程被修飾、盛裝成所謂的「科技新貴」,是父母眼中成材子女的典範,甚至是適婚女性擇偶的最佳對象,但曾幾何時,風水輪流轉,科技新貴只是極少數的高階經理人,大多數的科技人,在電子股股價疲軟下,開始自嘲為新貧。
但天公疼勤奮的人,過去被矮化為夕陽產業的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終於出頭天,中鋼人今年每人平均可領170萬元獎金,羨煞多少科技人,紡織股股王的聚陽實業,因為採取類似電子業的全面員工配股模式,中、高階主管身價破5000萬元的,比比皆是。
科技新貧 分紅配股大縮水
記者梁世煌╱專題報導
電子業微利時代來臨,加上景氣疲軟導致股價重挫,相關電子從業人員收入近年來急遽縮水,以這些科技員工最主要薪資所得來源員工分紅為例,晶圓代工雙雄在最近4年的平均每人分紅跌幅在5成以上,過去威風八面的股王威盛甚至取消92年員工分紅,過去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光環在產業景氣循環中已經逐漸褪色,新一代的「科技新貧」族群正逐漸成型。
過去電子股員工之所以有科技新貴的稱號,主要還是在於外界認為其豐厚的員工分紅所致,但事實上,根據統計,即使是在景氣暢旺之時,在數百家上市櫃電子公司中,營業規模排名前5%的電子公司員工就拿走了其中近8成的員工分紅金額,其餘95%的員工僅能分享剩下的兩成,顯然多數的電子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並沒有外界想像的多,所謂「科技新貴」的稱呼對大多數的電子公司員工而言,恐怕是有些沈重了。
而隨著產業景氣的變遷,科技產業的處境近兩年來相對顯得艱困,這種情況表現在員工分紅的數字上尤其明顯,不論上下游業者,92年度平均每名員工分紅僅剩十幾萬元的公司就不勝枚舉。
其中號稱是半導體龍頭的台積電,平均每名員工分紅金額由89年的271.47萬元降至92年的89.94萬元,與台積電一直處於競爭態勢的聯電,也由同期的68.26萬元降至29.72萬元,兩者降幅分別達66.86%及56.46%,往日晶圓代工雙雄所引以為傲的員工分紅在最近幾年當中的確失色不少。
就算是以股價高、獲利高、配股高聞名的「三高」股聯發科,儘管92年平均每名員工分紅配股仍高達672萬元,但相較其90年2594萬元的驚人水準,3年間縮水幅度也高達74.08%。
而最為悲情的莫過於昔日股王威盛,當年股價在600元以上時,每名員工平均分紅動軏以千萬元計,即使是89年威盛股價已跌至178元(當年除權前一日收盤價),每名員工平均分紅也還有350.76萬元,但到了91年卻僅剩60餘萬元。
更有甚者,去年底證期局一紙公司虧損就不准發放員工分紅的命令一下,威盛成為這道新法令祭旗的第1個目標,92年度員工分紅立即因此歸零,對威盛上下的打擊著實不小。
不過,鴻海倒是這一波員工分紅衰退潮中的一個極為搶眼的例外,該公司在景氣走跌的情況下,營運及股價依然保持高檔不墜,平均每名員工分紅近4年來一直維持在300萬元以上的水準,92年更以374.4萬元創下近4年來新高,令人不得不佩服鴻海老董郭台銘在企業經營上的確有獨到之處。
其實,員工分紅的多寡並不僅止於「新貴」與「新貧」的名稱變動,其背後所引發的人員流動及薪資結構,有時甚至影響到一家公司的營運穩定與否,現階段科技公司的員工正逐漸褪下充滿貴氣的薪資光環,以「科技新貧」稱之,或許是一種相對性的說法,但衡諸現階段整個產業環境,短期內國內科技產業從業人員想要藉由員工分紅重新穿上「科技新貴」的光鮮外衣,恐怕是難以如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產新貴 紅包比大
記者歐祥義、林正智、高嘉和╱專題報導
你知道嗎,在大高雄汽車Sales眼中,誰是買車的最大戶,就是中鋼人,今年中鋼人分紅金額總數高達147億元,平均每個人可分到170萬元,中鋼人已成為汽車Sales爭相拜訪的對象。
這兩年來,傳產新貴代表人物非中鋼董事長林文淵莫屬,林文淵92年到中鋼任職,年薪加上員工分紅,年收入超過3000萬元,成為國內政商界最令人羨慕的企業負責人。
鋼鐵業自民國91年初景氣開始翻揚,中鋼盈餘每年呈倍數成長,91年到93年每股稅後盈餘分別是1.87元、3.95元及5.1元,員工及高級主管的分紅自然凌駕於景氣相對低迷的高科技產業之上。
以林文淵而言,中鋼董事長年薪約為600萬元,去年紅利配股是595張中鋼股票,以中鋼近日股價約35元計算,市值約2072萬元,林文淵所有配股全數信託,中鋼公司為此再補助他248萬元左右,合計去年在中鋼任職所得約為2920餘萬元,這還不包括他兼任其他子公司如中碳、中貿、台灣汽電共生等職務的收入。
中鋼1年員工分紅比重約佔稅前盈餘的23%,以92年度為例,當年稅前盈餘為370億元,中鋼員工分紅即佔85億元,93年稅前盈餘約為640億元,如以前年比率計算,今年中鋼員工分紅金額總數可高達147億元,以員工數8600人計算,平均每人可分得170萬元,風水輪流轉,這幾年社會新鮮人恐怕會以鋼鐵業為優先志願。
前年掛牌上市的聚陽實業,因為採取類似電子業的全面員工配股模式,有別於目前一般的傳統產業作法,因此營運績效一直在成衣廠,甚至在紡織業中名列前茅,而除了員工分紅配股外,該公司從成立開始,也開放員工入股,讓員工有機會當公司的股東,因此培養出不少傳產新貴。
一位聚陽實業的創始員工C君,目前已晉升到該公司的中層管理幹部,C君說,從公司募資成立開始,他就已經是股東,在公司成長過程的多次增資中,他也繼續投入資金,到92年要公開承銷時,手中已握有超過1000張聚陽股票,所以當時他就提供了100張持股作為公開承銷之用,也拿回約450萬元,之後還是繼續投資在公司的股票上,而經過多年配股與分紅之後,目前手中仍持有1300張以上聚陽股票,若以聚陽目前超過40元的股價計算,C君的身價應超過5000萬元以上。
C君並透露,聚陽剛掛牌那一年,股價曾一度到達90元,雖然他沒有賣出手中持股,但據他所知,還是有不少同事在這個價位附近將持有的聚陽股票轉換為現金,去償還貸款或購買房子,減輕不少同仁肩上的擔子。
去年底掛牌的裕隆日產,股價已擠進百元俱樂部成員,裕隆日產當初提撥約7000張股票作為員工認股,以員工認股價位42元推算,裕隆日產送給員工4.2億餘元的大紅包。
除了這「紅包」外,裕隆、裕隆日產及中華汽車今年本業還是賺翻了,稅前盈餘分別可達50億元、40億元及70億元目標,裕隆員工每年保障4個月獎金,再加上端午、中秋各加發1個月,及今年年終應有2到3個月水準,全年可拿8、9個月獎金,中華汽車是端午、中秋各加發半個月,全年保障14個月薪水,再依獲利分發年終獎金,全年也可達6到7個月獎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科人悶! 退休計畫延後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原本期望這兩年就可退休,但現在計畫可能要延後10年了」,這是一對在竹科不同IC設計上市公司上班多年的夫妻的對談,他們整天忙於工作、不諳投資理財,持有的公司股票從1、200元高檔滑落到現在僅10元出頭,不到3年,兩夫妻的身價從上億元縮水到幾百萬元,還背著房貸的壓力,45歲前退休的理想只好往後延了。
這是竹科不少家庭共同的故事,但竹科外,還有更慘的,股價最高曾達每股138元,但因公司經營不善,被打成全額交割股,現在每股的價格還不夠買顆雞蛋,這是耀文電子400餘名員工的辛酸故事,還有博達、訊碟等地雷電子股的故事還在上演中。
科技公司高股價不再、營運生存挑戰性大,波及科技業的從業人員,不再是社會眼中的「科技新貴」,取而代之更被諷稱為「科技新貧」,從公司、個人到家庭財富統統縮水,甚至失去工作機會,很多人的生涯、生活品質被迫重新調整。
一家未上市的封測廠賣掉設備,整座廠結束運轉,公司員工相繼被裁員,正值景氣不佳,手上持股雖被公司買回,但新工作卻不好找,尤其年紀已大的生產線人員,更飽嘗失業之苦,養家、房貸壓力沈重。
台積電一位副理的太太最近懷孕了,夫妻原計畫太太結婚懷孕就辭掉工作,像很多中高階主管的另一半一樣,靠單薪就能無後顧之憂在家「相夫教子」,可是股價下滑,分紅配股將越來越少,他們只好改變計畫,繼續維持雙薪家庭形態。
這位副理說,其實竹科廠商平均待遇並不高,擁有碩士學位的工程師起薪不過3萬元出頭,假如不靠分紅配股、股價上揚來拉抬身價,大多數竹科人就跟台北的上班族一樣,只能開國產車、買個20幾坪的小公寓,沒幾個有本事買豪宅。
一位也是半導體大廠的小主管,向來嗜好收藏骨董錶,只要有時間即常往台北、台中等地到處物色「好貨」,最近半年,他很少買了,因為分紅配股豐厚不再,一只錶動輒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為了「保本」考量,還是先以照顧現實生活為優先。
新竹一家房屋仲介公司店長邱慶倫表示,受到股價下滑與分紅配股制度的變動,竹科人的投資理財觀明顯趨於保守,以前青睞高總價房子的看屋人比比皆是,現在房地產買賣雖然還是熱絡,不過,有意購買高總價房子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以財務負擔較輕的中低總價房子為主,價位區間約在3、500萬元。
力晶半導體去年大賺200億元,員工年薪可達20個月,好不容易熬過3年不景氣沒有分紅配股的黯淡期,員工原本期待今年將可多配一點股票,但是受到員工分紅配股市值不得超過盈餘一半的新限定,對於今年能拿到多少股票,員工也不敢抱太大期望,一位力晶人說,「現在是儉樸過日子最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