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剛與柔

第十三章 剛與柔
剛與柔的交互運作就是修行的精髓。

不去領會剛柔交織的意義,

很可能會在修行的過程裡自我設限而無法真的圓滿或滿足。

因為那會將我們的自然能量窄化成一道受限的能流。

有則故事描述的是某位禪門和尚斷臂以示求道的決心,另外一個意象則是佛陀的那股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兩幅畫面細膩地顯示出修行生活裡兩種相互影響的面向。一方面我們要精進地修持,一方面卻要學會放下。我們經常會被這兩種態度混淆。就是因為我們的思想總是非黑即白,所以會認為修行必須是這樣或那樣才行。我們要不是看重紀律而奮力修持,便是發現自己必須放下執著而不再想達到某種特殊的境界。最後我們終於調柔了心性而能夠任由事情自然生滅。

舉例而言,靜坐的精要就是安住於當下,全神貫注於眼前的這一刻。但真正的狀況卻是妄念不停地湧出—計劃、幻想、自我交談和擔憂等等。為了不執著於生生滅滅的妄念,我們必須學會一次又一次地將覺知拉回到當下,並且要覺察每一個當下的呼吸情況、身體的覺受以及周遭的環境。此外我們也要學會如何清楚而精確地標明自己的念頭,這樣我們才能了了分明地認清自己正在想些什麼,同時又能突破對這些妄念的認同。如果能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妄念只是妄念罷了,我們就不再把它們「當真」了。

然而在修持的過程裡難免會遇到高低起伏,這時我們就必須依循紀律精進地修行了。每一刻我們都會面臨選擇:到底是要過修行生活,還是要圖個舒服和安全。從修行之中我們學會不去貪圖舒服或安全感,雖然自己一心只想放棄這份看似無望的解脫企圖。

我們很容易把解脫道誤解成一種僵化的、近乎軍事訓練的修行方式。我們經常以為除非自己能嚴以律己,否則就會崩潰瓦解;甚至會從此喪失認真修行的自我形象。所以我們才會繼續對抗那些自以為會阻礙修行的部分。就在這扭曲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陷入了無情的自我批判,而誤以為修行就該如何如何,或是「我」應該如何如何。

然後,我們也許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真相而擺盪到另一個極端。我們想起了教誨裡一向強調「天下本無事」。活在這一幕幕的生滅劇情裡,我們既不需要做什麼,也不需要達到什麼境界,更不需要變成什麼理想中的人。我們放下了紀律,只是輕鬆地安住於當下。我們試著讓事情自然地生滅。但是,我們一邊放鬆地調柔自己的心,一邊又會擺盪到軍事化的自律活動裡,因為天下本無事並不意味我們真的「體證」到了天下本無事。假裝自己已經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在粉飾太平。這麼做只是在規避釐清混亂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罷了。

剛與柔的交互運作就是修行的精髓。不去領會剛柔交織的意義,很可能會在修行的過程裡自我設限而無法真的圓滿或滿足。因為那會將我們的自然能量窄化成一道受限的能流。

剛柔交織的修行方式很難說明清楚,我們必須親自體證,才能明白那是怎麼一回事。總之,我們必須學會在每個當下選擇回來安住於肉體的覺受中,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即使是迷失於自己所不喜歡的面向—困惑、焦慮或挫敗感—仍然可以培養出慈悲、友愛和空性。我們不再陷入狹窄和黑暗的視野裡,也不再對自己抱持沉重而嚴厲的觀點。我們終於學會把自己的問題看成是單純的局限,就像是一些老舊的創傷及信念系統。

以輕鬆的心情來面對痛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