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黃日燦:企業併購 獲競爭本錢
記者鄭杰/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近來積極推動「公公併」,再度炒熱外界對於企業併購的關注。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觀察,台灣企業企圖心過弱,又太在乎併購價格,過去多次錯失國際併購好時機,最終徒留遺憾。
他建議企業應扭轉心態,承擔風險,做大規模方能換取競爭本錢。

企業併購話題日夯,黃日燦最近出版《黃日燦看併購II--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新書。他接受專訪時指出,過去幾年來國際上出現數次併購的絕佳機會,最初的好機會在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的時候,當時矽谷科技公司身價一夕暴跌,技術專業卻沒有縮水,是最適合台灣企業購買的好時機。

然而,台灣企業在談判過程中,總希望併購價格能夠壓低再壓低,因存撿便宜心態,卻因此錯過最佳併購時間點,此為台灣企業在併購上的第一大遺憾。

他分析,台灣企業太在意併購價格往往換來兩種結果,其一,對手企業等不到資金注入就宣告倒閉,併購標的因此消失。

或者,對手企業已度過最低潮,身價觸底反彈,併購價格愈來愈貴,讓台灣企業縮手。

第二大遺憾則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黃日燦表示,當時歐美很慘,台灣應出手買,但台灣企業又重蹈覆轍,幾無所獲而歸。

他認為,台灣企業在併購上還有一個小遺憾,那就是日本經濟停滯多年,台灣企業錯失併購日本企業的機會。他建議,現在應趁日本經濟還沒完全恢復元氣時,趕快出手。

黃日燦直言,台灣企業企圖心不夠強,面對併購躊躇不前。一方面企業正在面臨接班的過渡期,世代交替未完,不敢大刀闊斧前進;另一方面,台灣企業過去依靠低生產成本茁壯,現在處於提升技術的轉型的陣痛期,都是讓台灣企業目前「悶住不動」的原因。

他認為,企業不應該以併購有風險就停下腳步,是否需擴張規模、提升技術,才應是主要考量因素。併購就跟研發一樣,是一種投資,投資本就有風險,一家企業不會因為研發可能失敗就終止研發腳步。

「併購其實充滿人性,需要先從檢視自己做起」,黃日燦建議,若併購是企業永續經營擴張壯大的必要條件時,無論風險再大、再不習慣,也應在所不惜勇往直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