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主題:認清自我本分與責任
作者: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日前,台北市發生受虐女童因轉診而延誤救治的第一時間,經過幾日的搶救,最後在醫院宣布女童腦死結果後,留下無限唏噓。過程中,許多人將問題指向:因住院醫生沒有親自探視病人,此疏失導致女童賠上年幼的生命。少數人則表示,這樣的疏忽難免,應該給兩位醫師再一次機會。
然而,這樣的疏忽卻是可怕的!有句話說「醫者父母心」,指的是醫生將病患都當成自己的小孩般愛護、對待,除設法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疼痛,更要撫慰他們的心靈,所以,醫生最重要的職責不是治「病」,而是治「人」,也就是要發自內心去體貼人和關心人,故探視病患是出於自發性的意願,而非例行公事。
因此,根本的問題是在於自我定位與責任的迷失,也就是身為醫生,卻拋棄了這份工作所賦予的價值與使命,忘了病人的期待、更忘了醫生是要幫助病人的本分。
在此,我想先跟各位分享個故事:有一位老先生,他太太準備前往歐洲渡假旅行,結果眼鏡卻在飛機上給人踩破了,於是,老先生利用機上的電話撥給Lens Crafters這家眼鏡公司,他告訴對方自己將在幾個小時後降落轉機,結果,當飛機抵達轉機機場時,LC的員工早就帶著做好的眼鏡,等著要交給老先生。LC的貼心,讓老先生沒有因此錯過用雙眼紀錄旅程的機會。
另外,LC也曾主動為一位早產嬰兒,特製一副嬰兒用的眼鏡,因為小女嬰一出生身體狀況就非常不好,還有嚴重的視障問題;後來儘管這個小生命在人世間並沒有多久,但是她的父母仍然感激LC的幫助,使得女兒在離開之前,能夠清楚地看見她的父母。
雖然,LC是一家眼鏡零售商,但她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在做「賣眼鏡」的生意,而是以人為出發,要「幫助人們看得更清楚」,更可貴的是他們從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分,甚至形成文化在企業內延續著。所以,當我們將自己放在不同的定位上,自然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熱忱。
像很多企業認為自己是在「賣產品」,侷限了自我定位,只關心產品的銷售數字,卻忽略顧客感受才是真正重要的,結果被決定銷售數字多寡的顧客所淘汰;故,企業須重新檢討經營的使命,明白唯有顧客滿意才是經營最終的目的。
我想,無論是處事或經營,都應該不忘時時警惕反省: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一旦能保持這樣的自省,就不會有所懷疑、猶豫或動搖,因為清楚自己的立場和本分,才能夠做出「對」的事情或決定來。(盧文情整理050120)
主題:專注本業的新解
  作者: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現在很多企業經營者都認同要專注,特別是本身的核心專長,要不斷的強化,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持續維持優勢。我過去也一直跟企業強調勿輕易嘗試非本業的事業,但所謂的專,是悶著頭自己做嗎?
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產品與技術得要獨立完成才是專注,而是同時應考量市場時效與成本下,適時與同業合作,不僅節省無謂的資源開發,也是讓本身與同業能互惠,杜絕惡性競爭的方法。
事實上,對外尋求合作關係,也是一種專注本業,因為唯有認清自己的專長是什麼,弱勢的地方在哪裡,才會認真考慮怎樣結合外部資源,導入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Proctor&Gamble(P&G)1837年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起家,至今能成為世上最大也最知名的消費用品企業之一,行銷全球一百四十餘國家與地區,就是懂得運用這個道理,讓企業體不斷茁壯。
比如在1980年,P&G接到一家超級市場的請求,看能不能只要架子上一賣完Pamper牌尿布,就能自動補充貨源,而不用每次再經過訂貨手續。P&G認真的思考這項建議,就設計出自動補充紙尿布的電腦系統,把兩家公司的電腦連起來,結果效果不錯,也因此,產生出日後的自動化的供應鏈管理。
又如,在2000年稱為SpinBrush的乾電池牙刷在市場上反應熱絡,這是由一家名為Dr.John’s的小公司在1998年開發完成,事實上,P&G先前就發現這項產品趨勢,但評估後認為本身核心能力並不適合投入這產品開發生產,但由於看好市場需求,P&G最後決定以4.75億美元購併Dr. John’s,並同意讓該公司三位創辦人留任一年半,協助擴展市場,現在SpinBrush成為他們熱賣的商品。
以此,我想強調的是,你的經營格局有多大,機會就會有多大,跟同業合作,並不是邊緣化,而是強化彼此關係與增加本身專注的力量,值得經營者在審視與競爭者關係與互動思考,別忘了真正的敵人是自己,自己與自己競爭才是超越經營障礙的關鍵!
另外,提醒業者:併購的目的並不是在追求規模的第一,而是要彌補本身專長的缺塊,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確認!(黃祖強整理050126)
主題:把握中國大陸的危機為契機
作者: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之後,大家無不把目光聚焦於此,而人力與資源豐富的中國大陸,也一躍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不過我也不斷提出警告,如果中國大陸僅是世界的製造工廠,所能發揮的也僅是「勞力」而非「腦力」,如此將淪為他國的「殖民地」。
能源效率過低,將阻擋不住過熱的經濟情勢
去年(二○○四),許多人關注中國大陸經濟過熱的問題,也因此連帶全世界包括石油、鋼鐵材料等原料的通貨膨脹,事實上,大家看到的都是眼前的現象,有句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說明了如果連眼前的問題都不能有效解決,對於未來問題的發生,更不能防患於未然。
確實,中國大陸潛藏幾個重大問題,包括:能源、環保、城市與農村的環境差異以及「三農」問題等等。
提到「能源問題」,雖然去年中國大陸再實行宏觀調控,企圖對於汽車、建築、土地等產業進行限制,也產生了些微作用,但是依然阻擋不住過熱的經濟情勢。原因肇於能源效率過低,也就是中國大陸仍持續投資在看得見的東西上。
在「供過於求」的現今,如果持續投入新工廠的建設,新工廠不斷製造產品投入已經飽和的市場,在產品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也僅能做價格惡性競爭,企業的處境就不是用薄利可以形容,無利跟賠本生意同樣有人得做,所以我奉勸所有的企業家,不要繼續投資在看得見的東西上。
只追求眼前利益,就會付出環境破壞的代價
其次是「環保問題」,去年國際上有八個國家代表以及中國大陸近百名專家學者,參與了「江蘇海事高層國際論壇」會議,會議中談到中國大陸的污染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只要經過開發的城市,其土地、水域等要受到污染,所以現在除了沒有人煙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某些上游的江河、湖泊還能保留原有的生態與景觀,除此之外,已經很難找出某一條江河,某一段水質是很優良的。
尤其中國大陸的人口眾多,超過了十三億人口,要解決環保問題,除了政府應該有完整的規劃規範,讓人深植環保的觀念與責任同等重要,否則當人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時,付出就是環境破壞的代價。
有一句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於環保問題,同樣的只要每個人發揮公德心,唯有點點滴滴的做,才能造就美好環境長存。
城鄉差異問題,擴大了貧富與生活品質差距
再來是「城市與農村的環境差異問題」,住在中國大陸的城市地區,生活機能是越來越便利,但是只要離開城市約五十公里之外,貧瘠的農村景象就映入眼簾,猶如到了不同的世界。所以,有能力的人選擇離開農村往都市發展,造成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人財(人即財富)」也越來越豐富;相反地,鄉村人口就越來越少,並散居於各地,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如此不管是貧富差距或生活品質等差距,都將越來越大。
以上這三個問題,也惟有依靠中國大陸政府的力量,下工夫為長遠去規劃,才能改善現狀並獲得成果。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有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不過三農的問題,除了政府以外,民間也有著立點去改善,怎麼說呢?如同我的已故好友溫世仁先生所說:「拯救貧窮是最大的商機。」所以無論是企業或組織等,只有要有心有能力,就能投入這份改善的工作。
「三農問題」不在於現實,而在於人的思維
中國大陸的三農問題有多嚴重呢?誠如○○四年十二月卅日《世界日報》的一篇報導,題目為「九億農民仍在貧苦邊緣掙扎」,內容中提到「二○○○年的春天,中國大陸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收到湖北省地方官員,有關農民生活現狀的陳情信時,曾動情地批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農問題雖然嚴重,不過也有句話說「天下無難事」,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願意真正關心,動腦筋與動手去解決,三農問題就非無解的問題。
如同過去(二○○○至二○○三年之間)我跟先生拜訪了大西部地區的各個省份,才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包括地方政府官員在內,大西部的人民對於生活與未來完全不抱希望,他們說:「除非有外國人願意投資,就像沿海地區的城市一樣,才有可能振興地方」,所以問題不在於現實,而在於人的思維。
試想如果連官員都這樣以為,又何況是農民呢?既然問題根源在於人的思維,換句話說,只要給這些官員、農民新的知識與可實現的新希望,他們願意相信且去付諸實現,問題即有機會解決。也就是說,問題不在外面的人願不願意投資,而是在於裡面的人想法願不願意改變。
賺錢的方法,要從農作物上獲取永續的利益
所以,我非常認同先生所說,以釋放勞力發展服務業的方式,使得九億農民中的百分之六十人口投入於服務業,使地方經濟動起來。
除此之外,台灣的農民或農業專家也應該到中國大陸去看看,然後選擇一個適當的地點,將台灣農業改革的經驗傳授給他們,先是新的想法與思維,然後才是釋放勞力,如此錢開始流動了,根本無須巨大的資金,農民生活就一定能獲得改善。
至於台灣農民跟農業專家,也可從中獲得利益、從無中生有,因為台灣農民們知道什麼地方可以種植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又知道如何才能賺錢,而賺錢的方法不是從買賣農地上獲得利益,而是從農作物上獲取永續的利益。
這是一個世紀的機會,是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具有意義的事情,這要比投資生產事業,在各方面都要好得太多。(馬紹慧整理/本文與獨家報導周刊同步刊載)

沒有留言: